白化病眼镜蛇(眼镜蛇有多少品种)

建筑工程师 投稿 107 0 评论

整个眼镜蛇家族大约40多种,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大陆,尤其是亚洲大陆种类就比较多。

在非洲大陆主要有曾经夺走埃及艳后性命的埃及眼镜蛇,莫桑比克喷毒眼镜蛇,森林眼镜蛇,南非眼镜蛇,黄金眼镜蛇等。

在亚洲则生活的种类更多,比如:舟山眼镜蛇,菲律宾眼镜蛇,孟加拉眼镜蛇,印度眼镜蛇,泰国眼镜蛇,萨玛眼镜蛇等等。在我国比较知名的眼镜蛇主要是舟山眼镜蛇,孟加拉眼镜蛇,泰国眼镜蛇和印度眼镜蛇,但是很多人无法区分这些眼镜蛇的差异。

眼镜蛇只分有一科。我国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福建丽纹蛇五个种类。国外有黑颈眼镜蛇、珊瑚眼镜蛇、印度眼镜蛇、孟加拉湾眼镜蛇、南非的唾蛇、埃及眼镜蛇、曼巴眼镜蛇等。河南地区的气候是在夏天时可以允许眼睛王蛇生存。冬天不能越冬。

世界上眼镜蛇有几种

眼镜蛇是几种毒性剧烈的蛇的统称,多数种类的颈部肋骨可扩张形成兜帽状。尽管这种兜帽是眼镜蛇的特徵,但并非所有种类皆密切相关。眼镜蛇分布於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在其分布范围内,耍蛇人喜爱使用不同种的蛇,耍蛇人会吓唬蛇,使之采取身体前部抬离地面的防卫姿势。蛇对耍蛇人的动作做出摇摆的反应,亦有可能是对耍蛇人的音乐做出反应;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较慢的攻击动作,而且可能已将蛇的毒牙拔除。毒牙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沟能分泌毒液。眼镜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经毒,能破坏被掠食者的神经系统,眼镜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蛇类为食。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後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於印度经东南亚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的森林中,以其他蛇类为食。已证实体长最长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过3.6公尺(12呎)。眼镜王蛇有护卵巢的习性,一巢卵有20??40枚,置於雌性用树叶筑成的窝内。若有掠食者或人类靠得太近,守护在一旁的父母就会攻击来访者。并非所有的眼镜蛇都产卵。

印度眼镜蛇(Najanaja,又译亚洲眼镜蛇)过去被认为是与眼镜王蛇的分布区域大致相同的一个单一物种。然而,最近生物学家已发现亚洲存在著近12种眼镜蛇,一些种类会喷射毒液,其馀则不会。体型(多数介於1.2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喷射毒液的眼镜蛇透过毒液导管的肌肉收缩和迫使气体自肺部吐出而将毒液自毒牙里喷出。

在非洲亦有喷射毒液和不会喷射毒液的眼镜蛇,但和亚洲的眼镜蛇无亲缘关系,彼此间亦无亲缘关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haemachatus,又译粗皮小眼镜蛇)和广布於非洲的黑颈眼镜蛇(Najanigricollis)皆会喷毒,後者体型较小。毒液准确地喷射入超过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内,若不及时清洗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镜蛇(N.haje,大概即为古代所称的阿斯普〔asp,亦称角蝰〕)黑色,颈部膨胀所成兜状较窄,长约2公尺,广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并向东分布至阿拉伯半岛一带。埃及眼镜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鸟。赤道非洲有树栖眼镜蛇(非洲眼镜蛇属〔Pseudohaje〕),与曼巴为眼镜蛇科(Elapidae)仅见的树栖成员。

我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

白化圈是什么蛇

全身有白化圈(白环)的蛇是银环蛇,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

如果仅仅是颈脖上有白环圈,那是眼睛蛇,通身有白环的银环蛇。

生活屋 » 白化病眼镜蛇(眼镜蛇有多少品种)

点赞 (57) or 分享 (0)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表情
(0)个小伙伴在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