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本章内容给大家谈谈生活中关于遇上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等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希望能帮你解决到相关问题。
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
上巳节的由来,有说法称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沐浴用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缘由(《风俗探幽》)。
上巳节有祓禊的风俗,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
1.绣球传情
上巳节的风俗有绣球传情,在当天或者前后2-3天内,适龄未婚的姑娘会制作一个红色带流苏的绣球,该绣球由12片花瓣构成,内部具有豆栗或者棉籽,是纯洁感情的象征,故而可以将其当做表白道具,也是上巳节具有情人节之称的重要原因,另外绣球传情习俗为土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
2.特色食物
上巳节具有吃特色食物的风俗习惯,此时食物品种有彩色糯米粉、彩蛋、黑糯米酒、艾糍粑、粉蒸肉等,其中黑糯米酒、艾糍粑、粉蒸肉为广西三月三的特色美食,而彩色糯米粉多出现在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其中壮族的彩色糯米粉具有五种颜色,而瑶族糯米粉为蓝色、黄色、红色、紫色四色。
3.祭祖春游
祭祖春游是上巳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均有祭祖的习惯,其中瑶族的祭祀对象主要为盘古大神、英雄,布依族主要祭祀山神,且祭祀活动在扫寨驱邪之后,表达“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平安喜乐”等美好期盼之一,另外上巳节的春游主要为“曲水流觞”,具有“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的意义,故而古时上巳节又名春浴日。
4.抢夺花炮
抢夺花炮是上巳节最欢乐的习俗,此时多以八人为一组参加比赛,以花炮进入敌方炮台算得分,先得三分的队伍获胜,是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另外花炮一般是由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铁环,用红色布料缠绕环身制成。
5.对歌谈情
上巳节还具有对歌谈琴的习俗,此时以某个对歌地点为中心,将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汇集在一起对歌,此时男性先主动唱“游览歌”,若女方有意则对歌,一旦女方决定小伙人才、歌才不错,就会将制成的精美绣球赠与对方,而男方则回赠手帕、毛巾,并以甜美歌声表示双方将结秦晋之好。
6.其他风俗
上巳节还具有打铜鼓、碰彩蛋、分享干巴、跳舞等习俗,其中跳舞的舞种具有火把舞、木拍灵刀舞、打扁担、鱼灯舞、狮子舞、龙灯舞等,而分享干巴是指,在上巳节前一周,男性到林中捕猎、下河捞鱼摸虾,将所得猎物烤成干巴后,在上巳节进行期间进行分享。
上巳节日的由来
上巳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纪念黄帝诞辰的节日,又因为时间是指农历三月三日,所以俗称三月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同时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
总结
上巳节因最早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进行而得“上巳”一名,后改为农历三月初三而具有重三、三月三的俗称,是我国真正的情人节,也为四大鬼节之一。以上就是关于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上巳节都有什么活动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帮你解决到相关问题,如还需了解其他信息,请关注本站生活达人栏目的其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