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如果将语言视为一种交流工具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动物之间也存在着“语言”,而且这些“语言”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只不过有些动物在相互沟通时,并非和人类一样采取声音或者手势作为通讯方式。正因为动物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涵盖的范围,所以动物学家更乐意使用“通讯行为”这一词汇。
宁静的夏夜,我们散步在林阴小道,常会见到星星点点飞舞的亮光。“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它们就是动物之中利用光进行通讯的代表—萤火虫。
猴子之间互相“挑虱子”的情形,在动物园或者科普影视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吧!这种理毛行为就是接触通讯—靠身体接触说话!灵长类都有理毛行为,包括我们自己,有时也很乐意为好友梳头。梳理毛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找虱子或是吃盐粒儿,而是一种超越语言形式的交流,传达彼此接受、友好或者顺从的信息。灵长类间的肢体语言最多,它们互相倚靠、接吻、舔舌、拥抱、轻轻抚摸或拍打,达到彼此间的交流和互通。
动物没有语言中枢如何交流
1
通过声音交流
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的动物是通过声音进行交流的。例如很多鸟类也主要以鸣叫来传递信息和交流。
2
通过接触交流
有些动物直接是通过接触来交流的。例如大象利用与对方摩擦鼻子的方式来彼此打招呼,小象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时,会将鼻子向上竖起。
3
通过气味交流
有些动物会散发一些气味,通过气味可以互相交流。例如蜜蜂腺体释放出的一种微量化学信息物质,这种物质可以进行交流。
4
通过动作交流
有些动物通过做一些特殊的动作来进行交流。例如长颈鹿在发生危险时,用剧烈的奔跑把警报传递给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