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的识别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月相变化规律等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月相变化,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希望能帮你解决到相关问题。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的规律如下:根据阴历计算,北半球从初一到月末的月相分别经历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望月、朔月几个阶段。由于月球不透明且本身不会发光,它的可见发亮部分实际上是反射的太阳光,人们从不同角度看见的月球被照射范围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这个周期被称为一个朔望月。当太阳和月球对齐在地球的同一侧时,月球朝向地球的是未被阳光照亮的一侧,此时月球是朔,北半球的月球如果左边黑暗,则明亮的部分就会逐渐增加,若是右侧黑暗,明亮的部分则会逐渐缩减,月球也会渐渐凹陷。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呀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的,这一天叫做“新月”或者“朔”,是农历的初一。
过了新月,随着月球的公转,在地球上可以看到一丝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天空西侧,弓背朝西,叫做“蛾眉月”,是农历初三、四。
到农历初七、八,可以看到半个月球,凸面朝西,叫做“上弦月”。
到农历初九至十四,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叫做“凸月”。
农历十五、十六、十七,能看到一轮圆月,叫做“满月”或者“望”。
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叫做“下弦月”。
再过几天,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牙,弓背朝东,叫做“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又从朔开始,周而复始。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就是一个“朔望月”,约29.53天,农历一个月的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月相的识别方法
在识别月相的时候,首先假设月亮是一个圆形,即满月,此时无论月相如何变化,其上下两个顶点的连线都是这个圆形的直径,如果月相外边缘接近反“C”字母状,说明这是农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若月相外边缘接近“C”字母状,这时候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后的月相。
月相变化口诀
1.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2.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上半月的上半夜,此时凸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下半月的下半夜,此时凸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总结
月相是人们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其形状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月亮位相变化,属于天文学术语。以上就是关于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变化的规律口诀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帮你解决到相关问题,如还需了解其他信息,请关注本站生活达人栏目的其他相关信息。